草上的微光.jpeg年前開始接觸白石一文的作品,那次是在回頭書展裡購入《一瞬之光》的,但是開始閱讀卻又隔了好幾個月,一次大量購入一堆書就是會有這種壞處。不過,讀畢《一瞬之光》之後,又接續讀了《愛有多少》《如果我是你》,白石的作品已變成我在書店中搜尋的目標作者之一。當年初發現《草上的微光》出現在書店的新書架上時,讓我心癢癢好久卻一直沒下手,然而這個等待有了幾十塊錢的回報,三月底讓我在舊書店發現它的蹤跡,很意外這麼新的書居然這麼快就出現在舊書店,當下不作它想以五折價購入。

《草上的微光》裡有三篇寫成年份差很遠的短篇組成,分別是〇三年〈草上的微光〉、九四年〈砂之城〉以及九三年〈花束〉。白石在四十四歲時寫成的〈草上的微光〉,裡面的主角洪治卻是年近三十歲從大企業辭職,並發誓五年內不再工作,想無憂無慮地過日子,但是洪治卻因極度空閒而失去時間感、空間感,直到經過一段生死關卡,主角再度破繭而出。不再需要為工作或人際關係煩惱的另一面就是洪置有很多自己語自己相處的時間,〈草上的微光〉前三分之一的篇幅幾乎都是洪治與自己的對話,就像是湯姆漢克在《浩劫重生》裡被困在小島上,當然洪治沒像湯姆那麼慘完全被隔離。可是在這段無時間、空間感的日子裡,思考自己過去的人生經驗,以及

逐漸累積的虛無感,讓他差點和與自己有類似人生體驗的曜子走上絕路。在這個有點灰暗的故事過程中,白石還是把故事扭轉成

喜劇收場。在閱讀過程中怎樣的收場似乎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它讓讀者在一、兩個小時走過一個虛擬的人生歷程,這樣的經歷不論是否和讀者自己的有雷同處,也不需思考道德上的對錯。挑這篇後面的幾句作為這段的結尾:「⋯洪治看著她的臉,彷彿第一次這麼仔細打量她。他突然覺得,也不需要一個人走路也沒關係。⋯」

白石說他自己最喜歡〈砂之城〉這篇,可是這篇卻是我讀來最沒感覺的一篇,或許是因為主角年紀的關係?主角矢田是一位六十三歲在文壇功成名就的作家,〈砂之城〉中一半的劇情圍繞在矢田與和自己亦敵亦友的小宮之間,另一半則是矢田的家人。在工作上登峰造極的矢田,在人際關係與家庭關係中卻是極度的殘破。矢田在自己創作歷程中是用回憶的方式、和小宮之間的擦撞來呈現,這些段落我幾乎讀到快睡著,似乎就是兩位作家間在理念上、成就上的互相攻擊。但是在和小宮之間的段落可以感覺得出矢田是有反擊、有活力的,但是在人際、家庭關係上,六十三歲的他就顯得像是垂垂老矣的人,有段關鍵的描述「⋯由此可見,矢田不懂得適當調整人際關係的距離,這是他與生俱來的一大缺陷。談論『疏遠』成為他的文學起點,他不斷把石膏倒進自己肚子上的大洞,大量生產相同的模型就得以提昇名譽,人性中不夠完善的部份根本沒有改善的餘地。他在人際關係上的幼稚和他在文學上的成功相為表裡⋯」上面這段描述,讓人想到藝術品的背後或許就是作者不自覺的性格大洞。矢田就在這個故事裡不斷地與自己衝撞,最後也是以情緒上的解脫作為結束,「⋯他再也無法抑制身體的顫抖。這個人生固然不完美,但他沒有勇氣承認這樣的人生糟糕透頂,只能說走過了這一遭而已。即使如此,為了繼續走完往後所剩不多的時間,必須承認這種慚愧之念是種恩寵的餘韻,必須新存感恩,帶著全新的心情走完人生路。六十三歲的矢田泰治似乎終於感受到人生真正的幸福。」

〈花束〉給人的感覺似乎有異於前兩篇,它以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為故事背景,主角是記者平井,他和大牌記者本鄉共同追查一個政府主導的銀行合併案,並且靠著輿論的力量阻止這個欲掩蓋經濟危機的黑箱政策。平井走過這遭後,也在工作上點燃自己雄心壯志的火焰。撇開這個銀行合併案的劇情,其他的似乎收尾有點太草率,例如平井和千尋的段落。或許多點細膩的情感描述或轉折會讓這個短篇更有層次。

白石的作品裡的主角多是曾住在大城市且在社會有點成就後,回頭反思自己的種種。而有些則碰觸「疏離」的題材。而村上春樹同樣也是處理「疏離」議題,可是村上的作品和白石的比起來則是較為抽象、暗喻較多,而白石的故事屬於寫實派,讀起來自然比較親切。而我們可以在《草上的微光》的後記找到白石的作品為何多是涉獵疏離與尋找自我的題材,以下擷取一段白石在後記中對自己創作的表白:「我在自己的作品中想要表達的是,即使在這個社會上獲得成功,實現了夢想,不一定代表成功者在精神層面也獲得了成長。現代人最大的謬誤,就是經常把尊重自由、尊重個人、自我責任掛在嘴上,但在現實人生中,每個人都因為膽小而不得不為國家而活,為組織而活,為家人而活。」在處理這類議題不免會讓讀者感到灰色,可是白石總是會為讀者在遙遠的彼方放盞燈。


白石一文著、王蘊潔譯
出版:臺灣·臺北。皇冠文化。2010.12
256頁。ISBN: 978957332739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87033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