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u870334/1178031366.jpg&width=222&height=286)
座落在鐵樹斜胡同的腳踏車出租店,老闆是位樸實的老北京,從他不時流露出無奈的表情中,讀到了他在這胡同、這北京、這中國的所見所聞。
在上海發現磁浮列車,在北京發現烤鴨,在馬來西亞發現蘭卡威,在新加坡發現萊佛士,這些幾乎都是可以丟進我的大背包。然而我卻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發現臺灣。
這兩國的華人社會裏,甚至整個社會裏,臺灣是個響叮噹的專有名詞,而且若有似無地飄著臺灣特有的味道。
在旅途中,總愛漫無目的的在街上閑晃、在熟食中心吃攤販,但是每每一開金口用著破英文或是怪口音點餐或是問路,攤販老闆或是路人總是會問『哪裡來的?』『Where are you from?』我則麻痹地回答『臺灣』『Taiwan』。
一家五金店印度裔的老闆,在我回答之後,指著他的電子錶說這是臺灣製造的,接著和我扯一堆臺灣和中國的話題。我嚇到了,在臺灣自己對於新加坡、馬來西亞的新聞幾乎是一無所知,更不可能知道這兩個社會的熱門話題,沒想到在異鄉又是非華人開啟這樣的話題。這不是個例,幾乎有九成和我閒扯的人都會主動提這個話題。後來發現我是少見多怪,馬來西亞的華文大報『星洲日報』,每天有一大頁以上的篇幅報導臺灣相關新聞,英文報也會有報導臺灣新聞,馬來文的報紙則因看不懂馬來文而不確定是否有臺灣新聞。
在新加坡中國城壓馬路時,一位四十幾歲的華人居民看我頭髮短短、背個背包,好奇地問我是不是當兵的,我說『我不是新加坡人,從臺灣來的』。得知我從臺灣來,便極力向我宣傳他認為『臺灣應該回歸中國,就像香港一樣…』。
大部分對於這樣的對話,既不反駁也不附和,只聽。因為我是旅行者,而他是新加坡人。
除了蕃薯與母雞的話題之外,自己也常被華人劈頭就問『陳水扁和第一家庭…』『馬英九…』,多數我會不加評論地把我所知道的告訴他們,並期望瞭解他們的想法。但是在新加坡的一家書店踢到鐵板,來自北京的老闆一針見血地直接問我:『你是藍的還是綠的?』我楞了幾秒後支支吾吾地說:『其實臺灣不只藍和綠…』他不等我屁完,便說:『阿,不用說,我猜你是…』接著是一長串他對於藍綠的看法。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在諸多聊這個話題的華人中,他的觀察是唯一個較貼近臺灣目前現狀的華人,另外,更意外地是他並未宣傳統一論,反而強調反對戰爭。
一位來書店購書,看起來六十幾歲祖籍海南島的阿伯,他常常來買書捐贈給他家鄉的圖書館與學校。
他告訴我:『我很關心臺灣的新聞,常常看鳳凰衛視和TVBS。』
我則告訴他:『臺灣的新聞頻道很多,但多數都有偏向特定政治立場。』
他則問我:『那到底哪個頻道比較中立?』
我想了想之後回答:『有阿,公共電視。不過你們應該看不到吧。』
阿伯也和我分享了很多他對於臺灣現狀的看法,其中他最認同臺灣的『爆料』。
他說:『爆料很好阿,可以遏止政府官員亂搞,只要爆的料有實據。』
我說:『是的。只是目前爆的有點亂。』
之後他開始聊新加坡,他說:『像我們都不能批評政府,一批評就會被帶到警察局訊問,我很喜歡臺灣這樣的自由。不過新加坡人算是幸福的,什麼事都不用作,政府都幫我們做好好的,只要乖乖的就會沒事。…』
在同樣的書店裏,有位三十幾歲來自馬來西亞,在新加坡工作的華人,他的中文名是賜福,他超級愛看書的,尤其是文學小說、語言民族相關和歷史書籍。
他說:『早些年我都看臺灣來的文學小說,像是張愛玲、…』
我聽到他一說則一身冷汗,因為很多作者我只聽聞大名,對於著作與風格則一概不知,我只能回說:『嗯嗯,喔喔。他喔,我有聽過。』
我則告訴他:『你說的那條街是重慶南路啦,但是現在這條街有點沒落了,有些出版社與書店都相繼結束營業了。』
他有點驚訝地說:『怎麼會?真可惜!』
在這家位於新加坡百勝樓的簡體書店泡了兩個下午,看到不少華人來詢書。更看到華人父母領著他們的小朋友,來書店找四書五經之類的書籍,我偷聽到他們和老闆的談話,
母親說:『老闆你們這兒有沒有講關於論語的書,樓下的書店臺灣版的都賣光了,來看看有沒有簡體版的。我要比較簡單一點的,至少我要能看得懂,才能教小孩子。』
確實是,不論在新加坡或臺灣,臺灣出版的書的確比大陸出版的簡體書貴不少,而且在新加坡書的價錢又比臺灣高出不少。一般中等厚度且臺灣出版的書定價台幣300元(新幣約15元、人民幣約75元)在新加坡大約會賣到將近台幣400元(新幣約20元、人民幣約100元),而差不多厚度與主題的簡體書定價約是人民幣50元(台幣約200元,新幣約10元)甚至以下,而在新加坡大約賣新幣12.5元(台幣約250元)。
因此,如果對中文字無特殊的正簡字體偏好的顧客,站在金錢的考慮上會選擇購買簡體版的居多,所以上述的父母替小孩選擇書籍時是先考慮正體版的真是令人感動,我想這應該和早期新加坡華文是正體中文字有關。
語言也是此次的意外收穫。在馬來西亞豐盛港(Mersing)投宿的背包客旅館,老闆是馬來人。得知我是從臺灣來的,
老闆閒聊間問:『臺灣都說什麼話?』
我一頭霧水地回答:『就中文阿!』
我馬上意識過來說:『臺灣說普通話居多,福建話與客家話也不少,但我不會說客家話。』
我:『…!@#$%…什麼?』(我心想這是英文?還是馬來話?)
老闆看我一頭霧水老半天就接著說:『TIGER!TIGER!』
我傻笑地說:『…!@#$%…喔…喔。對…對!』
我則說:『我的福建話是臺灣音的,哈哈。在台灣福建話通常叫台語或是閩南話。而且也和你們這邊的福建話有不少差異了,臺灣經歷過日本統治,有不少日常用語受過日語影響,例如:打火機我們叫『ㄌㄞˋ ㄉㄚ‧』。』
賜福兄則繼續問:『那『哈日、哈韓』的『哈』從哪裡來的?『正妹』的『正』是什麼意思?…臺灣的用詞挺多元、很有趣。』
賜福兄問了一堆,我也不盡然能回答,我只能告訴他,可能是因為臺灣有原住民的文化,被荷蘭、西班牙和日本統治過,近代中國大陸沿海移民和一九四九年大量中國移民,再加上近期日本、美國和韓國流行文化的輸入,造成臺灣社會對外來文化接受度高,且融合成屬於自己獨特的文化,使得在語言上有許多外來字的借用。
經由和賜福兄在語言上的討論,自己突然意識到在臺灣習慣稱呼的閩南話已不是道地的閩南話了,所以叫台語?但是稱呼它為台語又有點怪怪的,在臺灣的閩南話叫台語,那在臺灣的客家話,或是其他在臺灣仍然在使用的語言,該叫什麼?在新加坡沒有新語這個稱呼,新加坡政府把英語、馬來語、華語和坦米爾語定為國語,即使華人在新加坡佔七成,華語也非一語獨大,他們反而在『官方』語言方面展現出他們的多元。雖然把腦袋花在想語言的名稱有點鑽牛角尖,但是在鑽的過程中讓自己對於台灣的認識又清楚了一點點。
就觀光事業來看,臺灣也比新加坡更有潛力。在自然景觀方面一定是比新加坡更吸引力,高山、海島、海洋、濕地、峽谷、溫泉…這些都是臺灣手中的ACE。大都市也是觀光的一部份,台北和高雄雖然不及新加坡國際化,但是臺灣有著深厚的華人文化與多元文化,而文化是都市的靈魂。
流行文化也是吸引觀光客的主因之一,聽一位新加坡朋友說,他有一位朋友到臺灣玩並且瘋狂採買六十幾件衣服,這些服飾大約在半年後才在新加坡開始流行,他說這些流行可能是先從日本和韓國流行一陣子之後再傳到臺灣,之後再傳到香港附近,才會傳到東南亞,據此說法,台灣是東亞流行文化的轉運站。除了服飾之外,臺灣的藝人與創作也是在活躍於華人社會中。
原來臺灣除了外銷晶圓、外銷腳踏車,也外銷文化。
到底是我去他們國家旅遊,還是我被我自己旅遊?
070220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