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雲和街字面與音韻皆美,不長,只從溫州街穿過泰順、龍泉、師大路直到浦城街。其窄不足以容納同時兩輛汽車擦身⋯」偶然的午後,流連於誠品的新書展示台間,不經意瞥見楊佳嫻的散文集《雲和》,拾起翻閱瀏覽⋯。

在堆砌的文字裡,不難發現作者居於公館、古亭區域,也花很多時間閒散於此。由於自己曾在師大附近雲和街居住數年,也常混跡於公館、師大、大安森林公園附近,所以讀來特別有親切感,彷彿面對電影場景或取景,大叫:「這!我有去過」。除了在文章中找到類似間味道之外,在讀了〈雲和〉這篇後,更驚訝於自己住過的雲和街曾經冠蓋雲集住過不少文人,例如文章中提到的梁實秋、孟瑤、陳之藩、郭廷以⋯,而自己住的那個區塊也曾經是中研院近史所籌備處的臨時辦公室,公館師大這一區可謂是很文教的文教區,難怪在那喧鬧的台北城裡它還能保有那閑靜的古味。逛膩百貨公司或是台北裡人潮洶湧的小景點,或許可以試試漫步從台大到師大中間這一大片住宅區,欣賞住家的植栽,偶而會發現有點敗壞日式房舍。在這片住宅區靠台大、師大這兩邊有為數不少的餐廳、小店,很適合午後在這區走一遭。

書中輯二〈借來的時空〉,主要是新與舊的書寫,有些篇讀來亦有點文化觀察的氣息。作者在〈溫州街紀〉中提到:
⋯那一刻突然想,我是將抗爭運動都簡約化了,以為反對是浪漫,以為不參與則枉少年。去年我採訪作家,她談了許多七、八○年代的激昂心情,問明我是九六年才到台北來,很惋惜的口氣:「哎呀!你來得太晚了!」
年紀更大一些,我領悟到其實在有限的時光裡,常常是只有一個人。在失意與縱情過後,常有機會審視自我,在不完全的接縫處看到時代的針腳。在性質相異的群體間來去,益發了解,把握專一並不容易。
記得聽過野百合世代的老大提過當年學運的情況時,當下真有生不逢時、未能躬逢其盛的感慨,或時當時自己也是有顆「以為反對是浪漫」罷了,也或許真該慶幸自己夾在緬懷先人與包容新世代的麵包縫裡,卻不知自己是草莓醬還是花生醬。

輯二是自己在書中最喜歡的部份,喜愛的原因居然有「實用」這項。作者在文章中放了不少尋幽訪勝的資訊,文裡提到不少公館、師大一帶的咖啡店、簡餐店、特色書店、簡字書店、二手書店、哪兒有日式房舍⋯等等。在聆聽文字的呢喃外,亦能筆記下個小流浪的去處。

一九七八年生的楊佳嫻是南部人,上大學後就居於台北。《雲和》收錄了她二十四篇散文,文章多是在台北與海德堡的生活逸事。在台北的紀錄又以地點作為串場,公館、師大、古亭為主要著墨空間,若是曾在公館、師大這個青春的區域居住的人,在《雲和》的字裡行間定能找到一些熟悉味道。在文間亦有描寫關於社會文化的感想,七○年代中期與八○年代初期的世代,處於尚八股的孩提時代,卻在奔放的大學時期初嚐多采多姿的社會開放,結合孩提與大學時期的回憶,想必是強烈、錯亂的反差感,和楊佳嫻同世代的南部人讀到這類文章時,或多或少能為自己找到些古老的共鳴。

閱讀散文是一個很個人色彩很濃的活動,也最難和朋友分享自己的感動。文筆的欣賞評論或許還能同一個鼻孔出氣,但對於作者欲表達的心境與感受則很難有同層次的感受。即使是同個作者的文章,也不見得每篇都是知心作品。散文也是最容易被一讀再讀的文學類型之一,每次閱讀的感受也不盡相同,而作者往往也無法預期讀者讀文章的感受,這也是文字閱讀的魔力所在。

《雲和》
* 作者:楊佳嫻
* 出版社:木馬文化
* 出版日期:2006年09月06日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86697310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u870334 的頭像
    u870334

    Solitary

    u87033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