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無愛繁殖

「他們最大的悲哀不是性挫折,而是愛無能⋯」--韋勒貝克《無愛繁殖》封面。

「這本小說就像一具強力探照燈,揭露了二十世紀末生活中的諸多病症。……其銳利的藝術眼光有如布雷克、梵谷、艾蜜莉.狄金生,以及較晚的塞琳。這就是去看待韋勒貝克的方式。」--法國《她》雜誌(Elle)

《無愛繁殖》不是一本可以輕鬆閱讀的小說。它充滿性慾、冷漠、疏離、渴望、嘲諷,以及深層情感的流露。故事的主角是兩位同母異父的兄弟。哥哥布呂諾是一位失敗的老師、作家,一位打手槍高手。而弟弟米榭是一位傑出的分子生物學家。他們兄弟輪流在故事中出現,偶而相遇。伴隨著兩兄弟的出現,熱情與疏離、性衝動與性冷感、藝術與科學也跟著交互出場,也時而相遇。當兄弟倆正分別體驗「愛」的同時,機會嘎然而止,布呂諾和米榭還是孤獨的兩個人。

隨著頁數碼的增加,我漸漸憎恨它的複雜、真實、苛刻、悲傷、嘲笑、虛無。但更慶幸自己讀過它。

有時候讀了一本精彩的小說,會很希望它不會有讀完的一天,甚至害怕讀完的那一刻,害怕那種若有所失的感覺。但在《無愛繁殖》裡,你會感覺到故事是該結束了。在怎樣的豐功偉業,在怎樣的平凡無奇最後終將結束。

它是一本有點複雜的書,情感的表達複雜、提及的人物橫跨四個世代。對於人物性情的描寫甚細膩,有時甚至是用一些敘述往事方法,讓讀者從這些往事試著去揣摩人物當下的性情。主角雖然是布呂諾和米榭,可是故事中卻有交代到他們的祖父母輩,以及布呂諾的小孩,共四代人物的出現。而每一代的人物故事各代表著該世代的風潮,例如主角的父母正處於一九六○、七○年代標榜著愛與和平的嬉皮世代,而他們的母親正是一位嬉皮,所以兩兄弟小時候分別由上一代老人家扶養,導致兩兄弟缺乏被愛的經驗,哥哥布呂諾長大後正好趕上七○、八○年代的性解放風潮,成為 一位打手槍高手。弟弟米榭則埋首於工作。或許作者諷刺嬉皮世代、苛刻地描寫愛無能世代,都離我們有一些些遠,但是每個世代的差異性造成的衝突卻瀰漫在我們身邊,因此讀故事的時候,亦能托腮思考自己與上一輩的衝突,不妨也是個練習。

悲傷不一定是抱頭痛哭的。故事主角用平靜的行為渡過最後的劇情,然而這樣的場景鋪陳卻是給讀者莫大的悲傷感,久久不能自己。

張惠菁的導讀中提到:「⋯但我想,四十歲的他寫出《無礙繁殖》時,他的人生確實,以某種方式結束了。我們讀他的小說也一樣,你不大可能讀完一本韋克貝勒而無動於衷,而不感到心裡有什麼被修改:闔上書頁,你和閱讀前的你有些微妙的不同,不會再以同樣的眼光看世界了。」我想『你和閱讀前的你有些微妙的不同,不會再以同樣的眼光看世界了』正是《無礙繁殖》讀後最佳的情緒寫照。

書背的介紹作者:米榭.韋勒貝克(Michel Houellebecq)
1958年生於法屬留尼旺島,當今法國文壇最炙手可熱的作家,被譽為繼卡繆之後,唯一一個將法國文學重新放到世界地圖上的作家。他只要一出書,法國文壇就要鬧一場大地震;與兩次龔固爾獎擦身而過,引起極大爭議,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政治意識形態太不「正確」,不過他的書卻賣得像小麵包一樣好。法國《世界報》頭版頭條新聞除了魯西迪之外就只有他能刊上。

韋勒貝克善於捕捉當今最惹人注目的社會現象,如西方文明物欲橫流、沉溺於消費的空虛、愛情的失落、性慾的衝動、存在的苦悶、旅遊買春、戀童癖等等,並鉅細靡遺地描繪,筆觸赤裸,爆發力強,極具煽動性,呈現出當今社會的冷酷荒謬,一些評論家認為他比貝克特更為「黑色」。

書籍資訊
作者:韋勒貝克
原文作者:Michel Houellebecq
譯者:嚴慧瑩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08年07月28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2130704

 

相關閱讀
《一座島嶼的可能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u870334 的頭像
    u870334

    Solitary

    u87033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