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巧克力戰爭.jpg

「我敢不敢憾動這宇宙?」一張貼在傑瑞學校儲物櫃內的海報這麼寫著。
《巧克力戰爭》讓我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文學巨大的力量,禁書何以為禁書?因為它蘊藏著無法控制的力量。V. E. Wolff:「如果不是看了《巧克力戰爭》,或許今天我就不會成為作家。在長達十幾年的時間裡,每當我要下筆寫我自己的小說時,這本書總會出現在我的記憶裡。寇米耶是我們這領域的珍寶,是我們的良知。」

故事大綱[1]:十四歲的傑瑞剛喪母,剛到一個名叫「三位一體」的天主教高中就讀,剛申請加入美式足球隊,剛只交了一個朋友。沒想到,他被這個學校的黑幫「守夜會」亞奇看上,利用他來和代理校長雷恩修士進行激烈的權力鬥爭。雷恩修士為了掩蓋自己挪用公款的不法行為,發起義賣巧克力,籌募基金,他找來亞奇合作,以確保義賣成功。亞奇表面上答應,私底下卻指派給傑瑞一項任務,要他公開拒賣巧克力長達十天。誰也沒想到(包括傑瑞自己),當十天期滿,所有人都在期待傑瑞會開始加入賣巧克力的活動時,傑瑞仍然拒絕賣巧克力。這麼一來,傑瑞等於跟全校師生為敵,即連他唯一的好朋友也被迫站在對立的陣營裡......。《巧克力戰爭》雖是一群高中生與修士們的故事,但是讀來卻紮紮實實地感覺這是個社會黑暗實錄。群眾操弄、暴力、心理詭計、阿諛我詐⋯均俯拾即是,是本社會心理學的課外好讀物。

作者書中前頭安排嬉皮出場,不知是否與當時的嘻皮年代有關,不過這問題應該不甚重要,重要的是嬉皮在公車站旁向傑瑞大吼:「你知道什麼是賤民嗎?老兄。是你,你才是。你每天上學,然後搭公車回家。做作業。」「人頭豬腦!你才多大,十四、五歲吧,人生就被套牢了,只能跟著別人的屁股後頭走。可悲!」「去搭你的公車吧,豬腦袋!」「不要錯過了你的公車,乖寶寶,你已經錯過世界上很多事情了,千萬別再加上這輛車。」走別人走過的路總是較安全的,踩空的機率較低。當全校都在賣巧克力為校募款時,有膽說出不想賣的人就是異類,賣不賣巧克力無關對錯,只關乎適不適當、夠不夠圓融、夠不夠社會化,傑瑞選擇不賣巧克力召來其他同學與老師異樣、歧視的眼光,更召來一連串天殺的騷擾與厄運。許多人也想和傑瑞不賣巧克力,但是迫於學校壓力,守夜會的虎視耽耽,甚至想得到老師的讚賞與加冕於頭頂的榮耀。「人生就被套牢了」這句話太有殺傷力了,可預測的人生雖然使人有安定感,但也是件可怕的事,表示未來的人生已無其他可能性,你的故事已經寫完了。對於現狀的不滿,多數的人是發發牢騷、打打嘴砲,到頭來還是逆來順受,龜在原地。在人生中這是一個自己最該負責的問題。

每當讀到守夜會開會下達任務的地方時,腦海總會浮現在動物園看過的一幕,在猴區總是可以看到猴王高高坐在大石頭上,一群小猴仔在大石邊鑽來鑽去。每當守夜會會長卡特或是亞奇舉起手,在台下窸窸唆唆的會員就會立即安靜下來。不管是過去的皇帝、國王、宗教領袖、或是國際巨星,甚至是被稱為具有群眾魅力者,均是如此地一呼百應。被追隨者享受被群眾需要的榮耀,操控群眾權力的快感。追隨者享受在團體中的安全感、歸屬感、被認同的感覺,降低自己的孤獨感。書中呈現巧妙地運用暴力、心理壓力、群眾同樂⋯等軟硬兼施的技巧讓群眾服膺於帶領者的手下,即使恨得牙癢癢的為了自己地位的安全也只能悶不吭聲。然而這也是一個團體每個成員相輔相成的結果,各司其職、各取所需。突然想起一本書:《狂熱份子》(The True Believer)。

作者在書中的最後一個大劇情中在運動場中安排一場拳擊賽,讓平常對守夜會唯唯諾諾或是冷眼旁觀的人們有個地位大翻身的機會,藉由特殊彩卷的方式享受操控拳擊賽的機會,讓場上的兩個首次上場業餘拳手依照觀眾的意思互相毆打對方。這是一個驚心動魄、令讀者作噁的安排,作噁的原因不在於拳擊那殘忍的劇情,而是這樣的「群眾暴力」不時出現在我們身邊。我們安逸地坐在客廳的電視機或是報章雜誌前,歡天喜地的看著讀著他人的八卦,面對電視機同仇敵愾地共聲譴責自己不認識的人,罵累了笑累了一股腦往沙發一躺,冷氣一吹汗就乾了。情緒發泄了、想藉此賺錢的也把錢賺走了。拳擊賽的籌劃者亞奇對守夜會會長卡特說道:「你看,卡特,人類有兩個特質:貪婪和殘暴。像現在,我們在這裡就有一個完美的例子。貪婪的部份─只要花一塊錢買彩卷,你就有機會贏得一百塊錢。另外還附贈五十盒巧克力。殘酷的部份─你可以觀看兩個人互相毆打對方,或許說互相傷害對方,但你自己很安穩地坐在看台上。這件事就是這樣運作,卡特,因為我們大家都是混蛋。」作者在二十五年前就是這麼不留情面地披露讀者自己可能都沒意識到的一面。

寇米耶對於人物的刻劃十分鮮明,誰在故事中居上風、誰當小角色、誰當邊緣人⋯寇米耶均花不少篇幅爲他們著裝,這也可以看出寇米耶對人物描寫的功力,不論外型或是個性的描寫都可以使讀者感受到故事人物活生生的站在眼前。再則,寇米耶對於劇情氣氛的掌控度很好,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守夜會開會氣氛的描寫,以及雷恩修士爲巧克力銷售狀態的點名,他用文字一字字在讀者的腦海裡佈置出舞台,這種電影般的意象表達使人如置身其境般。

「卡夫卡一九○四年寄友人的信中說道:『快樂並非讀書的主要理由,人們真正需要的書,是讀後令人有如遭遇晴天霹靂的打擊,像失去至親至愛,像被放逐到荒郊森林。』在《巧克力戰爭》裡,尖銳的現象撞擊一向理所當然的認知,逼得我們思索道德的蒼涼與守護善良的秩序,需要多大的勇氣與堅持。」這拾人牙慧是最簡短有力的讀後感。

作者簡介[1]
羅柏‧寇米耶   Robert Cormier, 1925.1.17~2000.11.2
美國文學史上影響最深遠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囊括無數獎項,包括兩項終生成就貢獻獎。受他影響而開展寫作生涯的作家不計其數,而名作家史蒂芬‧金也評譽他的小說精采懸疑,令人震撼不已。寇米耶出生於麻州萊姆斯塔(Leominster,依鄉音譯)的法丘(French Hill)地區,父祖鄰居皆來自加拿大的法裔移民,關係緊密,崇敬天主教。寇米耶一生的作品或隱或明,多以故鄉人情為背景。

寇米耶寫作天分開展甚早,七年級時就有修女教師認定他是位作家,大學時老師偷偷將他的作品投稿到雜誌去,意外獲得高額稿酬,也確立了他的寫作生涯。他的第一本小說《此刻和那時》是根據他陪伴父親臨終的心路歷程而寫的半自傳,出版後獲得《紐約時報》年度十大好書,書評高度讚揚,但銷售平平,其後兩本小說亦是。一直到1974年出版《巧克力戰爭》,寇米耶才真正聲名大噪。這本根據他兒子彼得拒絕賣巧克力所引發靈感的小說,同時受到成人讀者與青少年的熱烈討論,僅美國一地即銷售三百萬冊以上,多年來不少博碩士論文以此書為研究主題。但因為它的內容極具震撼力,並挑戰了教育體制與宗教等等禁忌,而始終成為美國保守團體抵制的對象,甚至一直到2004年仍是年度查禁第一名的書。本書在1988年改編成電影。

之後寇米耶又創作了十三本小說,本本叫好叫座,都是跨越成人與青少年的作品,包括續集《超越巧克力戰爭》,以及台灣曾譯介的《將軍與兒子》、《我是乳酪》。他在文學史上創下幾項里程碑:首先,他開啟了一種新的文類,以成人文學的藝術高度,書寫青春的物語;其次,他打破了禁忌,將以往作家不敢書寫的議題和內容,逼真呈現讀者面前;另外,他也影響了無數後起之秀,形成了「寇米耶式」(Cormieresque)小說風格──簡短字句、電影式場景、環環相扣的情節、令人戰慄的對話、鮮明的角色、充滿美感的隱喻象徵、黑色喜劇式的諷刺、直指人性的哲學思惟......等。

2000年底寇米耶因肝癌病逝,英美各重要媒體皆以專刊大篇幅悼念,讚譽他就像《巧克力戰爭》裡的傑瑞,以一人之力撼動了整個文學界。

[1] 摘自:遠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87033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