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393599_10152116944520587_137354309_n於為我的『無目的』找到理由了。XD 
 

 

< 旅行的養分 > 作者:杜正勝    十月 26th, 2006

http://epaper.edu.tw/DU/

30年前,一張從英國倫敦到台灣的機票錢,花上近80天,從倫敦經南歐到中東再到南亞,走了10個國家,這一路沒有旅行計畫、也沒有食宿安排,一切隨遇而安,學習獨立克服自我與環境的各種挑戰。
 
人應該趁年輕,有機會就「出走」,去看看這個世界,體驗不同的文化,旅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感,這些旅行的養分,也許當下看不到,但一定會在未來的人生裡,慢慢發酵。

 

夢想實踐要實際

 

最近看到一本書「220天環球旅記」,再度喚起我30年前的記憶,所以邀約了書的年輕作者蔡世鏗建築師,一起聊聊旅行的點滴。
 
這趟長達220天的旅行,是蔡世鏗在29歲時,送給自己的30歲生日禮物。他說,30歲這個年紀在台灣社會價值觀裡是個關卡,之後是人生另一個階段的開始,所以想應該留給自己一個回憶,也當做是青春的結束。
 
青春不留白,蔡世鏗決定給自己一個出走的機會,多看看這個世界,所以才動了環遊世界的念頭,把出發前辛苦工作兩年存下的一點積蓄,全部投入這趟「長征」。

 

所以蔡世鏗的夢想,浪漫中也有現實,因為旅行需要錢,也可見他是有規畫地做事,年輕人要有理想,但理想也不能脫離實際太遠,否則往往難以實現。

 

30年前的壯舉

 

1976年,距今30年前,我也曾有一個壯舉。花了7、80天從英國經南歐到南亞,走過10個國家,回到台灣。

 

當年是從英國公費留學準備回國時,那個年代,出國這回事根本不流行也不容易,所以想要把握機會看世界。

 

因此大膽向教育部駐歐趙代表提議,希望回國時不搭飛機,把機票錢折現,我自己旅行回國,這位趙代表相當開明,竟爽快答應我的建議,我就利用這一張機票錢,從倫敦、法國、義大利、希腊、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一路走來火車、汽車、輪船三種交通工具交換搭乘,直到加爾各答才搭飛機到日本再回台,這一趟,就走上7、80天。現在遺憾的是,當初沒有把遊記寫下來。

 

蔡世鏗和我相反,是一路由台灣朝西行,他選擇過去未曾去過的國家,想看什麼,來決定這趟行程,共計花了220天走過22國。第一站是尼泊爾,往西行到埃及、土耳其,從希臘進入歐洲國家,一待就是3個月,再轉英國飛往美加,再往夏威夷到紐澳,然後回台。

 

這之間走過了好幾個洲,每個地方文化差異都蠻大的,他說,行程單純只是想體驗世界,之前出國都只限於東南亞國家,其他國家都是從電視報章雜誌上看到的,既然有這個機會,就該好好去看看。

 

學習獨立 從簽證開始

 

一路上蔡世鏗在通行上沒有太大的阻礙,通常國際上各國給的觀光簽證都是3個月效期;他說,這些國家的簽證辦起來很方便,所以並沒有請旅行社幫忙,行程中有些國家也給了他很大的方便,像紐西蘭,經過說明是一年旅行計畫的最後旅站,官方看過旅行計畫,也看到其他國家的簽證許可之後,就同意破例放寬延長效期為1年。

 

想起30年前,那時候出國很難,沒有觀光簽證,只有公務、留學生的出國,也還不是台商夾著一個皮包走天下的年代,也不同於現在,付錢找旅行社就可以搞定。

 

所以簽證取得並不易,光是申請護照就很難,而且當時經濟未起飛,這一路走過的即便是邦交國也都已經斷交了,在那種情況下出國旅行的人很少,各國對台灣人的態度也和現在差很多。

 

當時我在倫敦申辦各國簽證,到尼泊爾駐英大使館申請簽證,三天後被通知沒有核准。尼泊爾在西藏的南邊,臨近中國,清乾隆時期曾進兵尼泊爾,所以長期以來尼泊爾要看中國的臉色。

 

想想就連一個在外國的留學生要去旅行,簽證都不予核准,可知那時候做為台灣國民的心境如何。

 

除了尼泊爾簽證,也沒有拿到巴基斯坦簽證。冷戰時期,美國圍堵中國的時代,印度親美,巴基斯坦是與中國「穿同一條褲子」的好朋友,可是印巴兩國是世仇,在這奇妙的關係下,我拿不到巴國的簽證。心想無所謂,巴國是東北、西南的狹長的國家,當我到阿富汗首都喀布爾時,準備飛到印度西部大城再轉進巴國,但當我到了阿富汗喀布爾的時候,到巴國大使館辦簽證,就取得核准了。

 

想想那時候連辦個簽證都很波折,到今日取得的便利,台灣的進步,光從旅行簽證來看,就已經改變很大,所以人要惜福,不要人在福中不知福。

 

不過,簽證效期都只有90天,迄今期限也都差不多,除了美澳加可以給3、5年,限制較大的是英國等歐陸國家,從在台取得簽證起算只有半年,所以行程安排規畫,就要注意簽證的效期。

 

既然旅行可以學習獨立,年輕朋友要出國,就應該要自己打理,不要交給旅行社去辦,自己來,就從簽證開始。

 

旅行是場自我挑戰

 

蔡世鏗提到,這是第一次一個人進行這麼長的旅程,出發時除了興奮也有緊張,興奮的是真的去執行實現環遊世界的夢想,緊張的是所有國家都是第一次,但心想「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既然有機會就好好來看,其他生活細節及安全自己就要小心。

 

從這趟旅行中,蔡世鏗獲得的感想是,旅行絕不會是像旅遊書上那麼簡單,只是美美的地方風景照,這些照片也只是某日某時的篩選後,才來到讀者面前,旅行呈現出來的,與人生不必然相同,但有一個類似的地方,就是旅行與生活一樣,並不全然是愉快的事情,它也有需要擔心、讓人心煩的事情。

 

他說,這趟獨自旅行,對他心理上最大的改變,在於知道自己的潛力到什麼程度。當他一個人面對身體的疲憊、心理的孤獨感時,知道要如何自我克服。

 

「單獨旅行,自己反而是這個旅行中最大、最需要面對的敵人」。長時間的旅行,對身心都會造成負擔,很多情況也非在預料中,所以不管喜不喜歡,願不願接受,都要去處理接受自己的身心狀況。旅行之後,也讓自己更有能力可以獨立在陌生環境下生存。

 

所見所聞所感

 

台灣流行的自助旅行,多半是幾個月,也通常會有個伴,很少人會下定決心用一年的時間去旅行,蔡世鏗這一行真的很不容易。

 

一個人兩百多天都在陌生環境裡,遇到的人也都是陌生而短暫的過客,基本原則是不能生病,情緒上的排解,今日有賴通訊方便,蔡世鏗每換一個城市,就會打電話回家報平安,「至少出事,父母知道我人在哪個城市」。

 

但若說30年前,不要說打國際電話貴,根本就「不來電」,我那個年代,如果死在那一路上,根本不會有人知道,等同於人間蒸發。所以當時一路走來,就是用當地明信片報平安,一來也是心情的寄託,同時也是留下所見所聞所感的記錄,與朋友分享。

 

而蔡世鏗在各地都住青年旅館,一晚只要價五、六百元,幾個人一起住一房。英國的青年旅館,甚至可以讓你到超市買菜自己下廚,還有個小客廳,可以讓來自世界各地的人自在交誼。

 

據我所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某英國人士認為世界上有戰爭,就是因為人與人不了解,所以他就創立青年旅館,世界各國再以加盟的方式設立,好讓不同國家的人互相了解,低價經營。

 

文化差異

 

蔡世鏗也提到青年旅館的經驗,很值得回憶,也學習並認識到很多事情。他說,一開始並不喜歡通舖房,可能是因為旅行剛開始不擅與陌生人打交道,且也需要一點安全感,所以都住旅館的單人房。

 

但行腳來到歐洲之後,開始接觸通舖房,反而喜歡上那種可以認識來自世界各國不同年輕旅人的感覺,因為認識別人,除了疏解自己單獨旅行的孤獨心理狀態之外,也讓他學習到很多東西。

 

他在青年旅館遇到的歐美年輕旅人,都是18到20歲左右,有些是高中剛畢業準備唸大學,有人是大一暑假,甚或有人休學一年來自助旅行。

 

他們往往沒有旅行計畫或目的地,在旅館過著走一站是一站的心態來旅行,身上旅費不多,住便宜旅館,上超市買便宜東西吃,一路打聽更便宜的旅行方式,有的則是邊旅行邊打工,籌措下一段旅費。

 

歐美年輕人的「出走」作風,很值得時下台灣年輕人及父母親參考。他們沒有多少錢,敢走出去,隨遇而安,去認識世界上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一站一站走,也沒有明確的行程表。

 

這些都讓我回憶起30年前,靠著一張張的地圖,一站站往東走,一站站地買車票,在車站再決定下一個城市,到站下車之後,再決定吃與住,沒有特定計畫與安排。

 

旅行的養分

 

這些歐美年輕人把自助旅行當成是人生的必經過程,是生活的一部分。蔡世鏗體認到,這與台灣小孩比較起來,台灣小孩受到過多庇護,比起歐美年輕人,家庭對孩子的照顧真的是無微不至。

 

而這些歐美年輕人也覺得,台灣小孩這樣的生活方式真是過分驕寵、溺愛,因為他們多數在18、19歲時就必需搬出家裡自立門戶。

 

蔡世鏗說,這是文化生活差異造成,小孩雖有獲得,但也相對失去很多,所以他很鼓勵大家趁年輕去看世界,那是機會,因為在台灣的環境,好像過了30歲不工作還一直在想旅行,這就家裡、社會來看,好像在浪費時間。

 

他說,很幸運當初做了這個決定,一點也不後悔工作上空白一整年,因為這趟旅行讓他在生活態度及觀感上獲得更多,留在工作上一年,工作經驗也許會成長,但旅行給他的人生刺激更大。

 

蔡世鏗這個想法是對的,旅行絕對是有積極正面的幫助,旅行中的種種經驗,不論在知識累積、世界觀、人生觀上,旅行所獲得的養分,不會在當下就看到,但會隨著年齡事業成長,慢慢發酵成長。

 

061115165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87033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