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果我的大背包塞滿旅行時吃過的美食,住過的旅館,搭過的飛機,參觀過的博物館。那我的雙手上一定提滿數不清的意外發現。
在外灘的永和豆漿裏嚼著沒什麼味道的蟹黃燒賣,隔著落地窗我和皮膚黝黑的遊民、民工比鄰而坐,不約而同望著近在咫尺卻遙不可及的東方明珠。

座落在鐵樹斜胡同的腳踏車出租店,老闆是位樸實的老北京,從他不時流露出無奈的表情中,讀到了他在這胡同、這北京、這中國的所見所聞。

在上海發現磁浮列車,在北京發現烤鴨,在馬來西亞發現蘭卡威,在新加坡發現萊佛士,這些幾乎都是可以丟進我的大背包。然而我卻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發現臺灣。

這兩國的華人社會裏,甚至整個社會裏,臺灣是個響叮噹的專有名詞,而且若有似無地飄著臺灣特有的味道。


在旅途中,總愛漫無目的的在街上閑晃、在熟食中心吃攤販,但是每每一開金口用著破英文或是怪口音點餐或是問路,攤販老闆或是路人總是會問『哪裡來的?』『Where are you from?』我則麻痹地回答『臺灣』『Taiwan』。

一家五金店印度裔的老闆,在我回答之後,指著他的電子錶說這是臺灣製造的,接著和我扯一堆臺灣和中國的話題。我嚇到了,在臺灣自己對於新加坡、馬來西亞的新聞幾乎是一無所知,更不可能知道這兩個社會的熱門話題,沒想到在異鄉又是非華人開啟這樣的話題。這不是個例,幾乎有九成和我閒扯的人都會主動提這個話題。後來發現我是少見多怪,馬來西亞的華文大報『星洲日報』,每天有一大頁以上的篇幅報導臺灣相關新聞,英文報也會有報導臺灣新聞,馬來文的報紙則因看不懂馬來文而不確定是否有臺灣新聞。

在新加坡中國城壓馬路時,一位四十幾歲的華人居民看我頭髮短短、背個背包,好奇地問我是不是當兵的,我說『我不是新加坡人,從臺灣來的』。得知我從臺灣來,便極力向我宣傳他認為『臺灣應該回歸中國,就像香港一樣…』。

我問:『為什麼?原因?』
他說:『因為同是中國人』
我問:『照這樣說,東南亞所有的華人都要回歸中國嗎?包括你?』
他回答:『不,我是旅外華僑,海外中國人』
我:『…』

大部分對於這樣的對話,既不反駁也不附和,只聽。因為我是旅行者,而他是新加坡人。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和一位南韓人聊類似的話題,他給我了一個我之前想都沒想過解讀方式。在馬來西亞東南邊豐盛港的無人海灘閑晃加曬太陽時,一位南韓人迎面而來向我搭訕,原本他以為我也是韓國人,想找我說說家鄉話分享旅遊所得。很可惜,我來自臺灣。索性我們就東南西北亂聊,也扯到了臺灣與中國的話題,他居然告訴我,他覺得臺灣與中國的問題,就如同南北韓的問題一樣。我心裏一驚,自己以前從沒這樣地模擬這兩個棘手的東亞問題,真不知道是否大部分的南韓人都是這麼理解臺灣與中國之前的問題。至少我知道即使北韓再怎麼封閉、再怎麼試核武,全世界都承認它是個國家。

除了蕃薯與母雞的話題之外,自己也常被華人劈頭就問『陳水扁和第一家庭…』『馬英九…』,多數我會不加評論地把我所知道的告訴他們,並期望瞭解他們的想法。但是在新加坡的一家書店踢到鐵板,來自北京的老闆一針見血地直接問我:『你是藍的還是綠的?』我楞了幾秒後支支吾吾地說:『其實臺灣不只藍和綠…』他不等我屁完,便說:『阿,不用說,我猜你是…』接著是一長串他對於藍綠的看法。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在諸多聊這個話題的華人中,他的觀察是唯一個較貼近臺灣目前現狀的華人,另外,更意外地是他並未宣傳統一論,反而強調反對戰爭。

一位來書店購書,看起來六十幾歲祖籍海南島的阿伯,他常常來買書捐贈給他家鄉的圖書館與學校。

他告訴我:『我很關心臺灣的新聞,常常看鳳凰衛視和TVBS。』

我則告訴他:『臺灣的新聞頻道很多,但多數都有偏向特定政治立場。』

他則問我:『那到底哪個頻道比較中立?』

我想了想之後回答:『有阿,公共電視。不過你們應該看不到吧。』

阿伯也和我分享了很多他對於臺灣現狀的看法,其中他最認同臺灣的『爆料』。

他說:『爆料很好阿,可以遏止政府官員亂搞,只要爆的料有實據。』

我說:『是的。只是目前爆的有點亂。』

之後他開始聊新加坡,他說:『像我們都不能批評政府,一批評就會被帶到警察局訊問,我很喜歡臺灣這樣的自由。不過新加坡人算是幸福的,什麼事都不用作,政府都幫我們做好好的,只要乖乖的就會沒事。…』

接著兩位來自北京的書店老闆也聊,他們來了新加坡才知道原來他們的祖國有一堆嚴重的水災、饑荒,之前在中國時只知道有這樣的災害,但並不知道其嚴重性。言談之中,可以看出他們羡慕臺灣相對於他們國家的資訊與輿論自由。

在同樣的書店裏,有位三十幾歲來自馬來西亞,在新加坡工作的華人,他的中文名是賜福,他超級愛看書的,尤其是文學小說、語言民族相關和歷史書籍。

他說:『早些年我都看臺灣來的文學小說,像是張愛玲、…』

我聽到他一說則一身冷汗,因為很多作者我只聽聞大名,對於著作與風格則一概不知,我只能回說:『嗯嗯,喔喔。他喔,我有聽過。』

他接著說:『約十年前,我有去過臺灣,我最喜歡臺北有一條書店街,那裏真是天堂,有一大堆書店。』

我則告訴他:『你說的那條街是重慶南路啦,但是現在這條街有點沒落了,有些出版社與書店都相繼結束營業了。』

他有點驚訝地說:『怎麼會?真可惜!』

在這家位於新加坡百勝樓的簡體書店泡了兩個下午,看到不少華人來詢書。更看到華人父母領著他們的小朋友,來書店找四書五經之類的書籍,我偷聽到他們和老闆的談話,

母親說:『老闆你們這兒有沒有講關於論語的書,樓下的書店臺灣版的都賣光了,來看看有沒有簡體版的。我要比較簡單一點的,至少我要能看得懂,才能教小孩子。』

老闆指著一套書說:『有,這套是中國目前賣的最好的,只剩這一套而已。你買了,我就要再進貨了。而且簡體版的比較便宜,臺灣的比較貴。』

確實是,不論在新加坡或臺灣,臺灣出版的書的確比大陸出版的簡體書貴不少,而且在新加坡書的價錢又比臺灣高出不少。一般中等厚度且臺灣出版的書定價台幣300元(新幣約15元、人民幣約75元)在新加坡大約會賣到將近台幣400元(新幣約20元、人民幣約100元),而差不多厚度與主題的簡體書定價約是人民幣50元(台幣約200元,新幣約10元)甚至以下,而在新加坡大約賣新幣12.5元(台幣約250元)。

因此,如果對中文字無特殊的正簡字體偏好的顧客,站在金錢的考慮上會選擇購買簡體版的居多,所以上述的父母替小孩選擇書籍時是先考慮正體版的真是令人感動,我想這應該和早期新加坡華文是正體中文字有關。

此外,新加坡的書籍賣價約比書背的定價高出二至三成,不論是臺灣出版的還是中國出版,甚至是英文小說也是,例如:一本臺灣的書店賣台幣280元的Historian,在新加坡大約賣新幣17元(約台幣340元),其主要原因不外乎就是這些書籍都來自國外,需要運費與庫存的成本。那另一個問題是,為何書多是來自國外?其實新加坡的書店數目和大臺北地區比起來算是很少,而多數的華文書店也都是賣臺灣出版或是中國出版的書籍,英文書也是多是國外居多,新加坡自己出版的書呢?我也不知道,可能是我眼拙沒看到,不過聽賜福兄說,近年來發展觀光事業有成的新加坡政府有開始注意到這個問題,並且著手發展文化相關事業。

語言也是此次的意外收穫。在馬來西亞豐盛港(Mersing)投宿的背包客旅館,老闆是馬來人。得知我是從臺灣來的,

老闆閒聊間問:『臺灣都說什麼話?』

我一頭霧水地回答:『就中文阿!』

老闆又說:『普通話、福建話、客家話、廣東話、海南話…?』(其實老闆扯了一堆,我也沒全聽懂)

我馬上意識過來說:『臺灣說普通話居多,福建話與客家話也不少,但我不會說客家話。』

接著老闆突然冒出:『ㄏㄡˋ,ㄏㄡˋ』

我:『…!@#$%…什麼?』(我心想這是英文?還是馬來話?)

老闆看我一頭霧水老半天就接著說:『TIGER!TIGER!』

我傻笑地說:『…!@#$%…喔…喔。對…對!』

就這樣餓著肚子和老闆一考一答地搞了頭昏眼花,一度還懷疑自己是不是因為離開臺灣幾天,把台語全部忘光光了。最後老闆告訴我,中文太複雜了,有好多種不同得說法。的確是,在新加坡的熟食中心買東西吃時,即使老闆是華人,也不見得聽得懂他在說些什麼。普通話、福建話、廣東話、海南話、客家話…,在書店和賜福兄聊天時,賜福兄告訴我:『新加坡、馬來西亞這邊的福建話還分潮州音與泉州音,他自己的福建話是潮州音的。』

我則說:『我的福建話是臺灣音的,哈哈。在台灣福建話通常叫台語或是閩南話。而且也和你們這邊的福建話有不少差異了,臺灣經歷過日本統治,有不少日常用語受過日語影響,例如:打火機我們叫『ㄌㄞˋ ㄉㄚ‧』。』

賜福兄則繼續問:『那『哈日、哈韓』的『哈』從哪裡來的?『正妹』的『正』是什麼意思?…臺灣的用詞挺多元、很有趣。』

賜福兄問了一堆,我也不盡然能回答,我只能告訴他,可能是因為臺灣有原住民的文化,被荷蘭、西班牙和日本統治過,近代中國大陸沿海移民和一九四九年大量中國移民,再加上近期日本、美國和韓國流行文化的輸入,造成臺灣社會對外來文化接受度高,且融合成屬於自己獨特的文化,使得在語言上有許多外來字的借用。

經由和賜福兄在語言上的討論,自己突然意識到在臺灣習慣稱呼的閩南話已不是道地的閩南話了,所以叫台語?但是稱呼它為台語又有點怪怪的,在臺灣的閩南話叫台語,那在臺灣的客家話,或是其他在臺灣仍然在使用的語言,該叫什麼?在新加坡沒有新語這個稱呼,新加坡政府把英語、馬來語、華語和坦米爾語定為國語,即使華人在新加坡佔七成,華語也非一語獨大,他們反而在『官方』語言方面展現出他們的多元。雖然把腦袋花在想語言的名稱有點鑽牛角尖,但是在鑽的過程中讓自己對於台灣的認識又清楚了一點點。

臺灣在國際上被明著打壓,但自己萬萬沒想到臺灣一點一滴居然也影響著其他華人社會。發聲的方式很多種,文化就是種無形的力量,在大陸開放之後,在臺灣累積多年有別於中國大陸的文化也殺進了中國,正影響著中國的年輕一代。而東南亞華人社會更是關心著臺灣社會的發展,學著臺灣的新詞語,讀臺灣出版的書,看臺灣的電視劇,這些都是臺灣潛在的競爭力。他們不僅消費臺灣的晶圓,也消費臺灣的文化。我們都知道,文化的滲透力讓大多數人選擇了好萊塢電影,而好萊塢電影讓我們消費變得更好萊塢。

就觀光事業來看,臺灣也比新加坡更有潛力。在自然景觀方面一定是比新加坡更吸引力,高山、海島、海洋、濕地、峽谷、溫泉…這些都是臺灣手中的ACE。大都市也是觀光的一部份,台北和高雄雖然不及新加坡國際化,但是臺灣有著深厚的華人文化與多元文化,而文化是都市的靈魂。

流行文化也是吸引觀光客的主因之一,聽一位新加坡朋友說,他有一位朋友到臺灣玩並且瘋狂採買六十幾件衣服,這些服飾大約在半年後才在新加坡開始流行,他說這些流行可能是先從日本和韓國流行一陣子之後再傳到臺灣,之後再傳到香港附近,才會傳到東南亞,據此說法,台灣是東亞流行文化的轉運站。除了服飾之外,臺灣的藝人與創作也是在活躍於華人社會中。

原來臺灣除了外銷晶圓、外銷腳踏車,也外銷文化。

會選擇去新加坡只是因為他們國家裡有著文化語言迥異的族群,很好奇他們是否有族群分裂這些事在侵蝕他們的社會成本。但,很意外地卻在新加坡發現臺灣的影子。

到底是我去他們國家旅遊,還是我被我自己旅遊?


070220174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87033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