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應公廟。「少年若無一次憨,路邊哪有『有應公』」

日前與朋友A聊到在國外撞鬼經歷與八字輕重的話題時,提到了自己已經好幾年沒聽過的專有名詞「陰廟」,這詞兒讓我想起在清代台灣史裡的羅漢腳。小時候時而會聽到陰廟、有應公相關的故事,到後來看了台灣史的專書才知道有應公是清代民間信仰之一,而這樣的信仰與清代台灣社會一種特殊的角色「羅漢腳」有關,而從羅漢腳的歷史也可一窺十八世紀的台灣社會狀況。

一六八三年辮子人消滅了鄭經在台灣建立的東寧王國後,由於醉心於陸權的統治,無心拓展海權,所以未積極地統治台灣,甚至對打算移居台灣的人加以嚴禁,若欲渡台者除了申請許可外,也不可攜家帶眷。直到一七三○至一七五○年間才稍有鬆綁。完全解禁則要到一八七五年,而二十年後台灣又改朝換代了。

十八世紀雖然辮子政府在近海實施禁足,但因為東南沿海閩、粵一帶山多田少,貧窮的老百姓為了活口仍前仆後繼地偷渡來台,即使這黑水溝是「六死、三留、一回頭」。而黑水溝的危險加上清代海禁政策使得,偷渡來台者多是青年男性,導致當時台灣的漢人社會陽盛陰衰,而有諺語「一個某,咖贏三仙天公祖」。這些渡台的男子有些則入贅平埔族家庭,在原住民的母系社會裡,入贅的漢族男子就可繼承妻家的產業。若是家裡的長輩在聊家族史時,會提到「咱家祖先有『唐山公、無唐山媽』」,那十之八九家裡的祖先是在這段時間經過驚濤駭浪來台發展的。

不過多數的唐山公不是那麼幸運的,他們是無厝也無妻的遊民,晚上夜宿於廟裡十八羅漢腳下,因此被稱為「羅漢腳仔」,以前曾聽過長輩稱尚未結婚且年紀稍長的男子為羅漢腳仔。這些羅漢腳舉目無親,過世後遺骨曝露,於是有民間善心人士替他們撿骨,建小廟祭祀,而這樣的小廟就是「有應公廟」和「金斗廟」。

「有應公廟」即屬陰廟,據聞廟後有拱起狀可為判斷的依據。這樣的小祠幾無廟門、門神,常掛有「有求必應」字樣的紅布。屋脊也不是鴟尾等雕飾,和一般廟宇不同。祭祀後,焚燒銀紙(不是金紙),廟旁所建焚燒紙錢之處則稱「銀爐」。這樣的小祠在早些年大家樂與六合彩盛行時,也跟著香火鼎盛。此外有應公也常因靈異神蹟,在信仰中升格成正神成為地方守護神。一般而言,若在陰廟有所祈求時,包含單純求平安,日後心願達成後,必定要準備祭品或完成應許之事,如演戲、改建廟宇等等,前往還願。小時曾聽聞未還願被逞罰的故事。撇開宗教信仰不論,若是單純抱持著尊敬無戲謔之心,相信定可相安無事。

距離十八世紀已有兩百多年,但是只要稍加留意,仍可以發現許多歷史遺跡。除了有應公廟以外,台大靠新生南路側有瑠公圳碑,是乾隆時期開工的灌溉設施。地名:七堵、八堵、木柵、土城、五分埔⋯等也都是清代歷史遺跡。

參考資訊:
《台灣史》李筱峰、林呈蓉編著。華立出版
《台灣史》高明士等編著。五南出版

圖片來源: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台北平溪].石筍尖

wikipedia: 

有應公
羅漢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87033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