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jpeg從光華商場移到新居後,一直沒仔細去探訪過裡面的舊書攤。探訪後的心情頗失望,原本在光華橋下的舊書攤舊已經為數不多了,搬到新穎的大樓後,更是五隻手指頭數得完。在失望的尋寶過程中,實質收獲卻不令人失望,總共覓得兩部宮部美幸的作品,分別是《火車》與《這一夜,誰能安睡》,而且這兩本書的書況近乎全新,多少平復原先失落的心情。

宮部美幸在臺灣雖稱不上家喻戶曉的作家,但至少對於推理迷來說,即便沒閱讀過她的作品,也多多少少聽過她的大名。也可以說她的作品是日系推理小說入門必讀門派之一。至於她的生平、作品在此不多贅述,上網即可搜尋到一卡車的資訊。而《火車》堪稱與《模仿犯》、《理由》並列日本現代推理文學的顛峰之作。不作他想,當然先挑《火車》來細細品味一番。

和多數的推理文學一樣,《火車》也是以兇手和警察交手當作故事的骨架。只是兇手在劇情中幾乎不露臉,幾乎沒有兇手的台詞。而故事中的警察則是一位因為受傷而暫時停職的刑警本間俊介。故事開始於本間受遠房親戚的拜託,尋找其突然失蹤的未婚妻關根彰子,本間在尋找失蹤者的過程中,漸漸感受到失蹤者似乎要抹去自己過去存在過的痕跡,這樣不尋常的抹殺自己的過往也抓著本間不斷地深入追尋關根彰子的過往。這追尋的過程猶如從紙屑筒裡拼湊被刻意撕碎的履歷表。

這裡對劇情不多描述。來談談宮部在這簡單的骨架外,放了哪些建築材料與裝飾成就這藝術品。《火車》在1992年於日本出版,而故事的社會背景大約是在1980年到1990年之間,甚至更早幾年,那時的日本社會處於經濟泡沫時期,過載的信用超貸與對未來過度看好,導致一部分泡沫波滅的人被推向社會邊緣成為棄民。宮部在故事中鋪陳了一些當時日本社會中信用卡過度使用與預借現金利率過高的劇情,債台越築越高卻又缺乏法律常識,把人推向歧路甚至牽連下一代。除了金融的劇情面向之外,宮部這故事中也放些與案情發展無關的親情互動,本間與自己十歲兒子間的關懷,本間對過世妻子的思念,本多保和妻子間的體諒。溫暖的親情加上鄰居兼家政夫的井坂和同事碇貞夫的友情協助,也多少點綴那過於灰色的案情發展。

在推理的部份,對於推理過程有嚴格要求的讀者可能會對於《火車》感到失望。沒有證據、沒有屍體、沒凶器,頂多只能推理出兇手動機,如在故事最後,刑警碇貞夫所說:「檢察官應該不會喜歡這種案子吧?」「肯定會說案件沒辦法成立。」文中對於案情可能性的推敲也不是那麼嚴謹,若是讀者要根據內容獨自推理案情發展不容易。不過對於我來說,這或許不是缺點,只要不是太離譜的跳躍式發展即可。

閱讀的過程彷彿瞎子摸象,摸到象鼻誤以為是條巨蟒。但是隨著本間的四處訪談調查,也漸漸地拼湊出失蹤者的成長背景與其在社會中的掙扎痕跡。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推理小說只能讓讀者享受閱讀推理的樂趣,那可惜的點,但是《火車》讓讀者一窺日本1980年前後社會的某一面貌,大大增加此部文學作品的價值,讓身為國外讀者的我,或是未親身經歷過泡沫年代的日本人,可以以旁觀者的立場感受當時的社會壓力。


宮部美幸(宮部みゆき)著、張秋明譯
出版:臺灣·臺北。臉譜,城邦文化 。2009.01
488頁。ISBN:978986673999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87033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